坚持的力量|戴着人工耳蜗的他,将要去纽约大学研究“听力学”

上周,海归迎来一位特殊的朋友。他从一个聋哑儿童成长为纽约大学的学生,并立志于将来从事“听力学”研究和实践,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

他就是张峻。跟大家一样,他也是一名IB学生。

 

这位IB学长给中学部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而励志的演讲。如果不是听到他的自我介绍,大家可能不会相信,眼前这位自信大方、侃侃而谈的学长1岁时就被诊断为两耳失聪。2岁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他才第一次听到声音,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

张峻为大家讲诉了他在学习语言时复杂的训练过程。尽管历经艰难,但是“坚持”是他唯一的选择。他说:“我愿意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不足,绝不把自身不足作为偷懒的借口,反而要更加倍努力,克服掉这一困难。”


作为一位“老IB人”,张峻也和大家分享了一些IB的学习经验,比如:如何选课,如何确定大学的专业方向,如何规划课外活动,等等。

他本人正是一位出色的IB学习者,通过课外活动探索和专业调研,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合理的时间规划也让他的DP学习与大学申请可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在问答环节,张峻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独特的减压方式。他喜欢踢球,是校队的守门员。他说踢球时他喜欢把人工耳蜗取下,当世界一片安静,他能够特别专注。他笑说:“这是我的超能力。”

他建议大家,试着做一些让自己专注的事情来释放压力,比如阅读、发呆、跑步……

最后,张昕总校长做总结发言。张校说,张峻的演讲让他非常感动,作为一个身体有残缺的孩子,张峻取得今天的成绩需要付出比普通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他直面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张峻以帮助听障儿童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种精神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附:张峻演讲全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张骏,今年被纽约大学录取,即将前往纽约就读!

 

我也知道,背后PPT上这位,比我帅多了,大家别惊讶,那是学IB前的我。作为曾经的IB人,很荣幸,能来到这个讲台,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在正式分享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介绍下我的一位“小伙伴”——我的“小耳朵”。就是照片上挂在我耳背上的黑色小东西,它叫人工耳蜗。有了它,我才得以重返有声世界,并在这里做分享。这东西和助听器完全不一样,助听器像个小喇叭,而人工耳蜗是通过植入一个人工电线,和我的大脑神经连接起来,直接向我的大脑传输声音信号。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赛伯朋克并不遥远,我本人也可以算是个“赛博人”。

 

有时候,大家会说我的经历像海伦凯勒。但我觉得,我比她幸运多了,还能看见光明,听见声音。而且,我还有一位永不放弃的漂亮妈妈。我1岁时,被诊断出两耳失聪,她顶住了家里的压力,为我寻医问药。最终让我在两岁时,得以植入人工耳蜗。

 

然而,由于错过了前两年自学语言的黄金时间,我也需要和海伦凯勒一样,经历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

 

那时,国内的康复体系还不完善,都是妈妈在家里带我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用上了不少海伦凯勒尝试过的方法,例如:摸嘴角,按舌头,摸喉咙。举例来说,“g”和“k”的发音,咳嗽和哥哥,对大家来说易如反掌。我为了学会这两个发音,吃尽了苦头。反复灌水,在喉咙里滚动,才能让后舌根感受到相应的刺激。通过这些艰辛的训练,我终于在星海小学与正常孩子一起读书了。我也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残疾孩子。

 

但我面对的考验,却远远没有结束,进入小学并不标志着我康复历程的结束。相反,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我遇到越来越多的语言问题,发音不标准是常事。回到家,除了完成老师作业外,我还要额外花几个小时,跟妈妈朗读所有学习的内容并纠音。更因为我人工耳蜗的程序,为中文环境调试设置,很多发音需要重新适应。

 

这种复杂的适应过程,在我初二转入国际学校后,尤其痛苦。大量接收新词汇的同时,还要用很多时间去纠音。妈妈的精力毕竟有限,我从那时开始,不得不借助软件等高科技工具和周围更多人的帮助,自己给自己纠音。我开始一次次鼓起勇气,在和老师、同学沟通时,打断对话,并询问发音是否正确,并通过他们的描述,进行自我纠正。

 

我愿意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不足,绝不把自身不足作为偷懒的借口,反而要更加倍努力,克服掉这一困难。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为准备托福考试、背单词的那几个月,继续通过他人和设备辅助去给我背的每个单词纠音。我每天背单词的时间,平均有6小时以上。同时还需要去完成每天的作业。备考托福的时候,我每天凌晨2点睡,早晨7点就要爬起来。

 

在这过程中我也想过放弃。觉得我听力本来就有天生缺陷,不用这么拼命去冲和正常人一样的分数线。大学应该会考虑我的特殊情况,并放宽一些要求。

 

然而我很幸运,在那时候遇上了不少贵人,尤其是张校长。他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并让我认识了不少知名大学的学长们。

 

在这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我的先天残疾并不是个案,大学中有太多带有各种先天残疾或其他劣势的人们了。所以大学并不会因此为我网开一面。

 

真正的尊重和关注是无法用同情换取的,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证明我也是有能力做到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只是需要更多的付出而已。这句话也成了我往后学习生活中的信条。当什么困难便在心中默默重复这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些努力和一次次的考试,我的托福终于在大学申请前最后一个暑假冲上了105。尤其是听力,在4年努力后,终于冲到了28分。也祝愿大家通过努力,尽早达到语言要求,相信你们都能取得比我更好的成绩。

 

作为一个老IB人,也跟大家分享一些IB的学习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首先是选课,因为选课跟大学申请和专业息息相关,尤其是对英国。建议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多多探索自己的兴趣,对未来的大学专业有个大致方向。

 

很多世界名校比较看重跟专业相关的选课和课程难度。大家可以多跟学校和留学机构的老师请教、跟学长学姐取经。

 

高二选课时,我曾经在历史和环境科学之间纠结,于是跟学长和老师详细了解课程内容。比较下来,环境科学给我的压力远比历史少,出高分的概率更大。此外,我也深入调研了大学的专业方向,和历史老师、留学机构深入沟通后,觉得之前想读的历史学并不适合自己。综合这两方面的信息,我决定放弃历史,选择环境科学。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如何确定大学的专业方向,毕竟有了专业方向才能更好的选课。我是通过课外活动探索和专业调研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高一的时候,因为对历史纪录片感兴趣,一度打算选择考古专业。后来,因为我是高科技产品的受益者,我对机器人比较兴趣,参加了不少机器人大赛。但我慢慢跟不上队内编程和设计大佬的思路,从创队元老渐渐变成队内大佬们的服务生。

 

在跟留学机构的升学老师回顾总结的时候,老师建议我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参加一些跟听障群体相关的公益活动。高一下学期,我参加了几场由苏州残联组织的,面向带人工耳蜗小学生的分享会。分享会上,我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讲述了我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讲座受到了许多戴耳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很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合影,作为孩子成长的榜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我的分享,我被邀请到更高的平台去分享,在中国聋协的公众号上做视频演讲。

 

这些课外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听障群体成员和业内专家,比如说,中国聋协会长,中国人工耳蜗的第一个植入者,医学专家……也接触了更多与听障相关的前沿知识,比如说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提高孩子康复训练的效果。这些是我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的。

 

随着了解到越来越多这样前沿的信息,我越来越渴望在大学深入学习这些前沿知识,未来能更好帮助像我一样的带耳蜗孩子。

 

通过跟调试人工耳蜗的专家沟通,我了解到,他们的大学专业叫“听力学audiology”或“传播学与残疾communicative sciences and disorders”。所以,我对这两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跟学校和留学机构老师沟通我的兴趣后,他们都建议我进一步深入调研这两个专业。于是,我通过留学机构联系到英国曼城斯特大学的听力学博士。他非常系统性地介绍了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听障群体。他还带我做了一个科研项目,让我切身体验了,这个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对听障群体的帮助。最后,我终于确定这就是我所喜爱的专业,也是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

 

跟听力学博士做的调研项目,也作为一个学术活动,写进了大学文书。尤其是给纽约大学的文书,提供了许多补充材料,极大帮助了我的大学申请。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发现,我的高中阶段,专业选择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伴随这种良性发展,我对IB学习的规划也更加清晰,让我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我要学好当下的课,拿够分数,这样我才能去我心仪的大学,学喜欢的专业,未来帮助到更多想帮助的人。

 

带着清晰的目标和动力,我的IB生活从一开始的慌忙变得井井有条。

 

举个例子,在高三上学期申请季到来前,我早在高二上半年就和学校老师、留学机构沟通,把后面一直到美国RD申请截止的所有日程做了详细规划。尽量避免了IB IA、考试与大学文书准备和活动安排的冲突。

 

在这过程中,由于我对专业的清晰目标,我的活动都是和我专业直接相关。不但节省了筛选活动的精力,更是直接大幅度减少了我在DP两年的校外活动数量,省出不少时间给学习。

 

通过合理安排,以及对活动有目的的精简,学习和申请方面我都有了较充足的时间保证。

 

虽然还是会很紧促,但起码让我能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任务。当然,在这过程中,大家辛苦的付出依旧是必要的。比如说背单词,背知识点,刷题还是跑不掉的。

 

现在回想起来,进入大学之前,我人生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时光都是在学习IB-DP的这几年。虽然它繁重的课业一度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也让我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虽然它的各种论文要求也常常让我不得不和红牛共渡无数次不眠之夜,但从中我也逐渐学会了逻辑思考能力,养成了符合学术要求的写作习惯。

 

这些都让我在写大学文书更加游刃有余。也有更充足的准备去迎接大学里海量的论文作业。

 

另外,感谢IB论文,让我学会了无数同义词,比如but 居然可以写成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实际上可以写成the particular reason for the circumstance。即便看见我已经深陷论文海了,IB依旧在用各种presentation轰炸我。

 

虽然IB-DP如此百般地折磨我,但是它也深刻改变了我,让我不单单只是做个学生,更是让我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有主见的准成年人。

 

当然,我说这么多“但是”也无法回避IB学习本身非常困难的事实。还要顾及活动和未来大学专业规划。

 

不过,连我都能熬过来去纽约大学读书。相信你们也能突破自己,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心仪的大学,开启新征程。

 

也欢迎大家跟我交朋友,问更多的问题。

最后,祝大家好运!加油!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归国就业人才子女接受中西融合教育的需求,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中锐教育集团与中新集团合作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简称:OCAC-Suzhou)。这是首家为海归人才子女、华裔华侨子女以及有意愿接受国际教育的中国学生而特别打造的学校。

OCAC-Suzhou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中英文双语教育。以中国国家课程为纲领,以国际文凭IB课程为结构,以融合创新课程为特色,培养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学校致力于开发学生创造、创新、创艺的潜质,使他们将来能与各国青年合作解决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

学校地址:苏州工业园区兆佳巷18号

更多资讯,

请访问学校官网 www.ocac-suzhou.com

联系邮箱:info@ocac-suzhou.com

学校总机:0512-6500 1600